推进绿色生态农业“十大行动”,畜禽有机肥生产线设备待机而发
摘要: 推动绿色生态农业“十大行动”全省铺开、纵深推进,打造具有江西特色的绿色生态农业样板,走出一条产出行之有效、产品可靠、资源节约、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强省之路。
8月8日至9日,全省绿色生态农业“十大行动”暨水利建设与管理现场推进会在抚州召开。
吴晓军在讲话中要求,各地、各部门要坚持绿色化、循环化、产业化、品牌化“四化”动力,推动绿色生态农业“十大行动”大范围铺开、纵深推进,打造具有江西特色的绿色生态农业样板,走出一条产出高、产品质量好、资源节约、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强省之路。吴晓军在讲话中强调,各地、各部门要围绕“保障四项”,着力加强水利建设和管理,切实优化水资源、提升水质量、完善水生态,积极发挥水利建设在经济发展、社会稳定、改进民生中的重要作用。会议还对高标准农田建设、脱贫攻坚战等工作作了部署。
据悉,江西绿色农业“十大行动”主要内容有:
(一)绿色生态产业标准化建设行动。紧扣我省粮食、油料、蔬菜、柑橘、茶叶、猕猴桃、生猪、水禽、大宗淡水鱼、特种水产等十大主导及特色产业,加快制修订符合江西实际的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标准,示范推广一批简明易懂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,推进农业生产规范化。继续创建一批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,实现生产设施、生产过程标准化,绿色做强,特色做优,产业做大。推动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建设,提高我省农产品加工标准化和质量水平。积极探索农产品分等分级,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,拉长产业链、提升创新链、提高价值链。
(二)“三品一标”农产品推进行动。创建一批全省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县和绿色有机示范基地。加大“三品一标”认证力度,建立健全“三品一标”农产品信息管理数据库,推进农产品质量标识制度。落实农产品质量属地管理,建立完善全省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,“三品一标”认证产品全部纳入可追溯范围。
(三)绿色生态品牌建设行动。实施“生态鄱阳湖、绿色农产品”品牌培育计划,挖掘一批、“贡”字号农产品品牌、做大做强一批产业优势品牌、培育壮大一批企业自主品牌、整合扶强一批区域公用品牌,打造“四绿一红”茶叶、鄱阳湖品牌水产品、“泰和乌鸡、崇仁麻鸡、宁都黄鸡”地方鸡等品牌。鼓励种养大户、家庭农场、合作社、笼头企业等开展紧密合作,建立基地,注册商标。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申请商标、江西商标认定。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,维护好农产品、“贡”字号和区域性公共品牌价值,提升品牌社会公信力。充分利用国内外展示展销平台,集中推介一批名农产品品牌。
(四)化肥零增长行动。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,力争每年推广面积稳定在6500万亩以上,技术覆盖率90%以上。实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行动,鼓励和支持应用土壤改良和地力培肥技术,力争每年绿肥种植面积稳定在600万亩以上。严格控制化学肥料总施用量。
(五)农药零增长行动。构建现代化病虫监测预警和应急防控体系,健全重大病虫害疫情应急机制。着力打造一批现代化的病虫害专业防治服务组织,建设病虫害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示范区,力争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35%以上,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45%以上。鼓励和支持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和植保机械,严格控制农药用量,实现农药减量控害,比较大限度减少病虫危害损失。
(六)养殖污染防治行动。认真落实畜禽养殖“三区”规划。创建一批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。开展生猪高床养殖试点示范。加快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贮存处理设施建设,推广漏缝地板、凹墙“碗式”饮水等新技术新工艺。加快病死畜禽无害化集中处理场和配套暂存站点建设,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市场化运行机制。推进农村沼气工程建设。
(七)农田残膜污染治理行动。严禁使用厚度0.01毫米以下地膜,加快推广使用加厚地膜和可降解农膜,推广使用地膜残留捡拾与加工农机。建设废旧地膜回收网点和再利用加工厂,开展农田残膜回收区域性示范,创新地膜回收与再利用机制。加快生态友好型可降解地膜及地膜残留捡拾与加工机械的研发,建立健全可降解地膜评估评价体系。
(八)耕地重金属污染修复行动。加快推进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,加大土壤重金属污染加密调查和农作物与土壤的协同监测覆盖面。加强重金属污染源头治理,严控污染源的排放和农业投入品的乱施滥用,依法建立土壤污染责任终身追究机制。实行农产品产地土壤污染分级分类管控制度,加强土壤修复技术集成配套攻关。
(九)秸秆综合利用行动。依法严禁秸秆露天焚烧。启动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建设,大力开展秸秆还田和秸秆肥料化、饲料化、基料化、原料化和能源化利用,基本形成秸秆发电、秸秆炭化、秸秆还田、秸秆代木等综合利用模式。建设秸秆收贮点、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点,建立健全政府推动、秸秆利用企业和收储组织为轴心、经纪人参与、市场化运作的秸秆收储运体系。
(十)农业资源保护行动。严守4300万亩耕地保护红线,进一步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、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红线。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收集与保护利用,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利用开发工作。加快建设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区(点)。实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程,加快水生生物保护区(自然保护区、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)规范化建设;加大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力度,每年放流鱼苗2亿尾以上;坚持禁渔期制度,逐步在“五河”干流推行禁渔期制度;提升长江江豚救护和保护能力。